首页> 内科> 内分泌科> 高血脂> 老伴三高,求医

精选回答(1)

惠芸 惠云门诊

擅长:心血管内科

提问

脂肪在血液中有赖于蛋白的携带与结合。脂肪与蛋白的结合即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为血清蛋白之一。缩写为HDL。亦称为a1脂蛋白。比较富含磷脂质,在血清中的含量约为300mg/dl。其蛋白质部分, A-Ⅰ约为75%, A-Ⅱ约为20%。由于可输出胆固醇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所以现在作为动脉硬化预防因子而受到重视。
  HDL主要由肝和小肠合成。肝合成的新生HDL以磷脂和ApoAⅠ为主。在LCAT作用下,游离胆固醇变成胆固醇酯,脂蛋白则变成成熟球形HDL3,再经LPL作用转变成HDL2。
  HDL可将蓄积于末梢组织的游离胆固醇与血液循环中脂蛋白或与某些大分子结合而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主要是肝脏。实际上是胆固醇逆转(RCR),RCT促进组织细胞内胆固醇的清除,维持细胞内胆固醇量的相对衡定,从而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Golmset指出,LCAT通过转酯化反应完成新生盘状HDL向HDL3、HDL2的转化,减少血浆HDL中游离胆固醇的浓度,构成胆固醇从细胞膜流向血浆脂蛋白的浓度梯度,降低组织胆固醇的沉积。
  高密度脂蛋白:它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俗称“血管清道夫”。
  医学史上的原子弹——HDL代谢理论
  早在1975年,国外一些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豆腐块式的文章,小小的篇幅里记录了一个科研成果——“的Miller博士发现了抗动脉硬化因子HDL的功能和作用机理”,文章中说:Miller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八例患者血脂水平都在正常范围,却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代表性疾病);同时又发现,这八例冠心病患者都有HDL偏低的特点。在当时,这例文章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重视,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一个爆炸式的新闻,因为它说明了冠心病并不都是由高血脂引发,HDL水平的降低也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发病原因。并且有可能从此人们就会找到一条解决冠心病、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途径。统治血脂代谢理论界几十载的“脂质浸润学说”,受到了严厉的挑战。
  一直到1985年,的布朗和古斯坦因博士以全新的角度阐述了脂蛋白代谢的机理:人体血液中固有的一种载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够驱动胆固醇逆转运,通过逆转运作用把血液和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等“血液垃圾”携带经肝脏分解逆向排除体外,同时HDL具有逆转内皮功能不良、刺激前列环素生成(它具有扩血管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LDL氧化等许多功能。这一理论奠定了脂蛋白代谢的理论基础,HDL在生理机体内的重要性,又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由于这两位博士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大奖,理论下面深层的科学奥妙和光彩四射的社会荣誉,顿时吸引了众多的人,各种各样的研究几乎同时在世界各大洲开展了起来,HDL俨然成了珠穆朗玛峰顶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HDL代谢理论的发现,就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颗原子弹,他的爆炸力和冲击波,波及了几十年,很多人一辈子为此呕心沥血,因为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谁能大幅度升高HDL,谁就解决了冠心病甚至是整个心脑血管疾病的问题,谁就能把人类的寿命从理论上延长几十年。
攀达康!

2009-03-04 10:2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高血压 (高血压病,风眩)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高血压病一般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90%以上。高血压病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每个个体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个体差异性较大。

推荐医生更多

李翠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李桂娟 主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