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先天性马蹄足内翻原因
补充说明:先天性马蹄足内翻原因
2019-03-03 13:2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2)
先天性马蹄足内翻可能是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神经管闭合不全等引起的。
1.基因突变
先天性马蹄足内翻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这些突变可能影响了控制足部发育的特定基因。对于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马蹄足内翻,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来纠正足部姿势。例如,Achilles腱延长术可以改善步态和减少畸形。
2.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可能导致某些关键基因缺失或重复,进而影响骨骼和肌肉系统的正常发育,从而引发先天性马蹄足内翻。对于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马蹄足内翻,在确诊后可能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并根据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产前诊断。
3.神经管闭合不全
神经管闭合不全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受阻,进而影响肌肉平衡和骨骼发育,最终导致先天性马蹄足内翻。针对由神经管闭合不全引起的马蹄足内翻,在确诊后可能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例如,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被动运动和肌肉强化练习。
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进展,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脚部,并注意穿着合适的鞋子以提供支撑和保护。
2023-07-22 05:30
举报一种理论认为距骨内的原始胚浆缺陷引起距骨持续性跖屈和内翻,并继发多个关节及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改变。另一个理论认为是多个神经肌肉单位内的原发性软组织不正常,引起继发性骨性改变。临床上罹患马蹄内翻足的儿童,除小腿三头肌明显萎缩外,还有胫前动脉发育不良。研究已证明马蹄内翻足I型和II型肌纤维分布不正常。患足的长度及宽度可能比没有不正常足要短0。75cm~1。5cm。
2019-03-03 13:3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本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Wynne-Pavis等报道: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单卵孪生的发病率远比双卵孪生为高,比例为33∶3,虽然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确定显性,隐性或伴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2019-03-03 14:47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1.遗传因素本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Wynne-Pavi等报道: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单卵孪生的发病率远比双卵孪生为高,比例为33∶3。虽然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确定显性隐性或伴性基因遗传的规律。2.胚胎因素Bohm认为,胚胎3个月之内,足处于马蹄内翻的三个原始畸形状态,即下垂,内收和旋后(内翻)。自第4个月开始,足处于中和旋转位,跖骨轻度内收,足也开始沿长轴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任何发育障碍都将使足保持于胚胎早期的畸形位。3.宫内因素胎儿在宫内体位不佳,足部受压,长时间处于足内收、后跟内翻、踝部下垂位。相应地小腿后侧和内侧的肌肉缩短,内侧关节囊增厚,使足进一步处于畸形位。4.环境因素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本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如Durawami注射胰岛素至发育中的鸡胚内造成马蹄内翻足畸形。有人证明在肢体发育的关键时刻,缺氧可能导致马蹄内翻足。Stewart发现,在许多来自日本的患者中,由于有蹬坐于内翻足上的习惯,发病率特别高。
常见检查: 足畸形检查
就诊科室:骨科
乌苯美司胶囊
本品可增强免疫功能,用于抗癌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老年性免疫功能缺陷等。 可配合化疗、放疗及联合应用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造血干 细胞移植后,以及其它实体瘤患者。
龙牡壮骨颗粒
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也有治疗作用。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
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成人患者。用于以下适应症的安全有效性信息主要来自国外研究资料,中国人群数据有限:1.用于治疗成人复发的或难治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2.用于治疗嗜酸细胞过多综合症(HES)和/或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伴有FIP1L1-PDGFRα融合激酶的成年患者。3.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MDS/MPD)伴有血小板衍生生
维生素B1片
1.适用于维生素B1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如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或Wernicke脑病。亦用于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2.全胃肠道外营养或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不良时维生素B1的补充。3.下列情况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或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血液透析、长期慢性感染、发热、重体力劳动、吸收不良综合征伴肝胆系统疾病(肝功能损害、酒精中毒伴肝硬化)、小肠疾病(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持续腹泻、回肠切除)及胃切除后。4.大量维生素B1对下列遗传性酶缺陷病可改善症状: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支链氨基酸病,乳酸性酸中毒和间歇性小脑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