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面部长黑痣
补充说明:面部长黑痣
l******u 2009-05-26 17:3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新生儿皮肤上有几块色素斑,俗称胎记。
从医学角度来看,却是万万不可轻视的,它们往往是孩子有某种病的反应。有时皮肤上先有异常反应,出现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症状。
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胎记包括了十多种不同病理名称的疾病,这些疾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皮肤病症:一类是皮肤上的色素痣,也称“斑痣”或“黑痣”,包括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咖啡牛奶斑、雀斑样痣等;另一类则是一种“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包括葡萄酒色斑、草莓样血管瘤等。
常见色素斑痣的特点:
牛奶咖啡斑
在幼年发病。表现为淡褐色斑片,境界清楚,比较规则;皮损常1至数块,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扩大、增多。而皮损直径大于1.5厘米,数目多于6块者,可能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等遗传疾病。
病理学显示表皮黑色素增加,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加。
雀斑样痣
雀斑,为1~2厘米的褐色及黑褐色斑疹,或稍隆起,呈圆形,边缘规则,颜色均一。雀斑样痣可在幼年发病,随年龄逐渐增多,数目一般几个至几十个,多散开分布,发生于任何部位。
病理学显示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数目增加,皮突延伸,真皮乳头处噬黑素细胞增多。
色素斑
是指比雀斑大,成小片或大面积的皮肤表层黑色斑块。有些在宝宝出生时就被发现,有的则在长大过程中逐渐加深才被发现。色素斑也仅仅是在皮肤表层有色素沉着。皮损则发生于各处,以躯干为多,一般单发,不对称,发生于躯干时皮损一般不超过中线。
病理学显示为表皮突延伸,基层色素增加,黑色素细胞增多,但不成巢,真皮浅层散布有噬黑素细胞。
黑色素痣
又称细胞型斑痣,按组织结构分类,可分为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3种类型。后两种有恶变倾向,应予以注意。
三种细胞型斑痣的形态特征与鉴别表
常见血管性“胎记”的特点
血管性“胎记”,又称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胎记类型,它属于先天性的血管畸形,或是由残余胚胎血管形成的良性肿瘤。一般分为下列4种类型:
鲜红斑痣
又称火焰色痣、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者葡萄酒色痣等,俗称“红胎记”。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出现,表现为—个或数个境界清楚的淡紫红色、淡紫色或红色的斑块;大小不等,起初不高出皮面,若不治疗日后可呈结节状增生,压之易褪色,常在宝宝哭闹、用力或洗澡遇热时颜色加深。病变可见于全身各部位,以面部、颈部、四肢为多见。病变范围随宝宝生长而扩大,一般不大会自行消退。
草莓状血管瘤
又称毛细血管瘤。一般于宝宝出生后不久出现,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鲜红色斑块,表面有些粗糙,但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表面呈许多颗粒状,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因类似草莓而得名,压之可退色,随宝宝的年龄逐渐增大。有部分宝宝通常在1~4岁间自行消退。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较为深在的血管瘤,以婴幼儿较为常见。边界不清楚,感觉柔软,可被压缩。生后或生后不久发生,也有于1岁后才发病的。损害一般较大,缓慢增长,病变可见于全身各部位,以面部、四肢、躯干为多,常常累及口腔、咽颊黏膜处;呈圆形、扁平或不规则形状,为大小不等的、柔软的、高出皮面的隆起肿物,挤压后可缩小,有弹性。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紫癜,宝宝年龄越小,出血越频繁;血小板越低,越容易出血。尤其是脑出血、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等,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混合型血管瘤
即两种及两种以上血管瘤同时存在,以其中一种类型表现为主的血管瘤。起初大多为皮肤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围有时非常广,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组织器官都被这种不断扩展的血管组织所覆盖,会引起呼吸、饮食、视觉和听觉等功能障碍。
胎记是否需要治疗
胎记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时机,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胎记的病理类型,生长的部位等因素来决定。
胎记的治疗方法
治疗胎记的方法有许多,如冷冻、电凝、传统激光、微波、放射治疗、同位素治疗、注射硬化剂或手术切除等等。具体选择哪种方法最合适,需要根据胎记的类型、生长部位以及胎记大小等因素决定。
一般来说,冷冻治疗、微波、电凝等治疗有时会遗留疤痕,只有发生在四肢和躯干上的皮损才可以选用,面部的胎记最好采用激光治疗,而海绵样的血管瘤则可采用注射硬化剂的方法治疗。
治疗提示:激光治疗近年发展较快,功能较好,对许多类型的胎记都有显著效果,但费用相对较高,而且也并非每种胎记都适合激光去除。因此,判断宝宝的胎记类型是否适合激光治疗,然后再做抉择。
2009-07-19 23:4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