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风湿免疫科> 内湿> 内湿引起什么疾病

精选回答(1)

任培华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擅长: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心肌疾病、冠脉疾病、高血压病、呼吸系统肿瘤、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间质性肺炎、流感肺炎、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喉炎、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

提问

内湿可能与脾虚、肾阳虚、痰湿蕴肺、湿热蕴结于大肠、脾胃不和等病因有关,这些病因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消化不良、水肿、肥胖等。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的病因,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1.脾虚
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聚而生内湿。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可遵医嘱服用健脾利湿的中药进行调理,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
2.肾阳虚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则温煦乏力,开阖无权,不能蒸腾气化津液,故见水肿、泄泻等症。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药物改善不适症状。
3.痰湿蕴肺
痰湿蕴肺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导致痰浊内生,积聚于肺脏所致。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患者可以到正规医院通过穴位贴敷的方式缓解病情,比如三伏天穴位敷贴法、三九天穴位敷贴法等。
4.湿热蕴结于大肠
湿热蕴结于大肠时,邪热灼伤阴津,肠道传导失司,就会出现排便困难、粪质黏腻不爽、里急后重等症状。针对此病证,中医通常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来治疗,例如葛根芩连汤加减。
5.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是指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可通过针灸足三里穴、中脘穴等穴位刺激以调和脾胃气血,改善脾胃不和的症状。
针对内湿引起的疾病或症状,建议调整饮食习惯,减少油腻、寒凉食物摄入,如炸鸡腿、冰淇淋等,以免加重湿邪滞留的情况。此外,还可配合医生进行舌苔检测、脉诊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2024-04-11 12:48

举报

医生回答(1)

吴瑜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风湿免疫科

提问

内湿可能引起脾虚、肾阳虚、痰湿蕴肺、湿热蕴结于大肠、脾胃不和等疾病。内湿的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病因并接受相应治疗。
1.脾虚
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常,导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进而出现水肿、泄泻等症状。可通过药物补中益气汤进行调理,此方剂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不适症状。
2.肾阳虚
肾阳虚会导致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从而引起脾阳不振,进一步发展为内湿证候。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改善病情,此药能温补肾阳,对缓解肾阳虚所致的内湿有积极作用。
3.痰湿蕴肺
痰湿蕴肺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痰,痰浊上犯于肺所致。此时邪实正盛,易耗伤津液,使痰湿更加黏稠难以咳出。患者可以使用二陈汤加减来治疗,其中半夏燥湿化痰,橘红理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湿化痰之效。
4.湿热蕴结于大肠
湿热蕴结于大肠时,湿性重着黏滞,易阻碍气血运行,故见肛门下坠感;湿热熏蒸,灼伤脉络,则便血色鲜红;湿热阻滞肠道,传导功能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郁积,久而不清,损伤阴血,日久成瘀,故病程缠绵难愈。可遵医嘱服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葛根解表退热,升提清阳;黄连、黄芩苦寒直折,清热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5.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湿邪内生,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如肝胆疏泄不利,容易出现口臭的情况。针对脾胃不和的症状,可以通过应用四君子汤来改善,此方可健脾益气,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建议调整饮食习惯,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取量以助于促进消化吸收。必要时,还可配合医生通过舌苔检查、粪常规、胃镜检查等方式确诊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2024-04-29 21:0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脾虚

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 症状起因:一、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二、脾虚的类型: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三、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 可能疾病: 心脾两虚 慢脾风 脾疳 脾虚泄泻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中医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