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眼外肌麻痹的症状吃什么药
补充说明:眼外肌麻痹的症状吃什么药
a******W 2022-10-08 15:5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眼外肌麻痹的症状可以通过抗胆碱酯酶药、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药物、肉毒素注射等药物治疗,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抗胆碱酯酶药
抗胆碱酯酶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减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分解,从而增强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递。眼外肌麻痹时,眼外肌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递异常有关。眼外肌麻痹导致的眼球运动受限或复视等不适症状可以通过抗胆碱酯酶药改善。
2.皮质类固醇
皮质类固醇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眼部炎症和水肿,缓解因炎症引起的暂时性眼外肌麻痹。对于由免疫反应引起的暂时性眼外肌麻痹,使用皮质类固醇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3.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可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的慢性眼外肌麻痹。针对慢性眼外肌麻痹中存在自身免疫因素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剂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
4.神经营养药物
神经营养药物能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可用于治疗某些原因造成的永久性眼外肌麻痹。针对无法恢复的永久性眼外肌麻痹,神经营养药物可以辅助改善症状并促进康复。
5.肉毒素注射
肉毒素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肌肉放松,进而达到治疗眼外肌麻痹的目的。肉毒素适用于治疗眼外肌痉挛引起的斜视或复视等症状。
建议患者进行眼科检查以确定病因,如肌电图、视野检查以及神经传导研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024-02-20 11:21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有4种学说:1.肌营养不良学说Fuch首先提出本病是肌营养不良的一种,此后,Silex、Sandier、SamualGartner与EdwinBillet、Kiloh及Nevin均报道了本病的眼外肌病理组织所见,发现眼肌纤维肿胀并有脂肪性退行性变,横纹消失,纤维组织增生,它与神经源性肌肉萎缩不同,后者肌肉纤维虽有皱缩,但仍保持其原有性质,横纹不消失,因此肌源性学说近20余年来已为更多的学者所承认。2.神经核变性学说Mobiu和Saenger报道23例认为本病系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变性所致,属于核性麻痹(nuclearpaly)。Langden与CadwMader最早获得尸体解剖病例,发现动眼、滑车外展3种神经核的神经细胞数均有减少以及细胞大小不等Ledlowki也病理检查1例,发现动眼、滑车、展神经核的细胞数减少细胞外形皱缩,有的细胞核移向四周,尼氏小体粉碎,Perlia核和Edjnger-Wetphal核正常,中脑内外的神经纤维亦正常。因此主张为神经源性疾患,以后一直受神经源性学说支配。3.神经-肌肉变性学说最近发现本病可合并小脑、脑神经症状。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可继发于脑神经核的变性,以后出现眼外肌纤维的萎缩变性,因此临床上又有眼肌麻痹附加病(ophthalmoplegiaplu)Kearn-ayre综合征及眼头颅躯体神经肌肉病伴有参差不齐红色纤维的命名或分类。4.代谢缺陷学说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先天性缺陷所引起但对发生代谢障碍的具体环节尚未确定。最近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病变肌纤维内有过量钙的堆积,认为钙代谢异常是发病过程的关键环节。在病程早期,病变肌细胞尚未出现明确的形态学改变之前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即有缺陷导致肌酶细胞外溢,一定时间后,肌细胞即破坏,肌纤维粗细显著不等,病变纤维不规则地散布于正常肌纤维之间横纹消失,有空泡形成玻璃样变性和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肌肉弹性及收缩力降低,引起眼球运动障碍。
就诊科室:眼科、神经
甲泼尼龙片
糖皮质激素只能作为对症治疗,只有在某些内分泌失调的情况下,才能作为替代药品。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适应症,详见说明书。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1.高血压 本品适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 2.冠心病(CAD) 2.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2.2本品适用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对症治疗。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心绞痛药物联合应用。 2.3血管痉挛性心绞痛(Prinzmetal's或变异型心绞痛) 2.4本品适用于确诊或可疑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治疗。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抗心绞痛药物联合应用。 2.5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 2.6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冠心病,但射血分数40%且无心衰的患者,本品可减少因心绞痛住院的风险以及降低冠状动脉重
左旋多巴片
用于儿童、青少年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及斜视性弱视患者。
胸腺肽肠溶胶囊
用于:1.用于18岁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18岁以后胸腺开始萎缩,细胞免疫功能减退;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5.肿瘤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