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原因?

精选回答(1)

谷阔 主任医师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三甲

擅长: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肝胆脾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提问

母乳性黄疸多考虑是母乳中的胆红素过高引起的,也可能与母乳喂养不当、肝脏疾病等原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根据引起的病因对症治疗。

1、母乳中胆红素过高

由于母乳中的胆红素含量比较高,宝宝吃了母乳后,可能会出现胆红素代谢异常的情况,从而导致黄疸。因此要合理调整饮食习惯,适当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吃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

2、母乳喂养不当

如果母乳喂养不当,喂养次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宝宝肠道内胆红素含量升高,从而出现黄疸的情况。因此要合理调整喂养习惯,适当减少喂养次数,也可以通过腹部顺时针按摩的方式进行缓解。

3、肝脏疾病

如果家族中患有肝脏疾病,受遗传因素影响,子女患有该疾病的概率可能会比较高,常见的症状有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等。建议家长及时带领宝宝到正规医院,通过肝脏移植手术进行治疗,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除此之外,也不排除是肝炎、肝硬化等原因造成的,如果症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领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022-09-09 00:4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