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溶血性贫血> 如何判断溶血性贫血?

精选回答(1)

潘琳莉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血液、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提问

溶血性贫血根据起病缓慢可分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根据溶血的部位,可包括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急性溶血多为血管内溶血,起病较急,可出现严重的腰背部、四肢酸痛,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寒颤、高热、血尿以及皮肤粘膜的黄疸。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临床上多见的症状有贫血、黄疸、脾大,病人可出现面黄、乏力、活动后心慌、胸闷等症状。

2021-06-11 23:2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许多疾病如慢性贫血、肾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甚至缺铁性贫血都会有红细胞的破坏过多,但溶血性贫血则是指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为导致贫血之主要因素。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