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怎么治疗
补充说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怎么治疗
a******W 2021-06-28 17:16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可以考虑使用羟氯喹、甲泼尼龙、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干扰素-γ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羟氯喹
羟氯喹通常口服给药,起始剂量为每日0.2g,逐渐增加至最大推荐剂量每日3.0g。羟氯喹能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及脱颗粒反应,从而降低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2.甲泼尼龙
甲泼尼龙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予,具体剂量取决于患者体重和病情严重程度。甲泼尼龙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迅速控制急性期炎症反应,适用于重症病例。
3.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方式给予,每次剂量依医嘱而定。环磷酰胺是一种烷化剂,可引起DNA损伤并抑制免疫应答,因此对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有一定效果。
4.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一般口服给药,初始剂量因个体差异而异,逐步调整至有效剂量。硫唑嘌呤作为免疫抑制剂,可调节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过度免疫反应,有助于改善相关症状。
5.干扰素-γ受体拮抗剂
干扰素-γ受体拮抗剂包括阿那格雷、利妥昔单抗等药物,需遵医嘱使用。上述药物通过阻断干扰素-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除以上常规治疗外,建议定期监测血象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饮食方面,宜选用易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类食品,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2024-02-06 06:24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外周血的嗜酸性粒细胞超过正常值(正常人不超过450/微升或占白细胞总数的 7%以下 )的病症。嗜酸性粒细胞描述:细胞质内含深红色大型颗粒。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4%,即100-350个细胞/μ1。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这类白细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症状起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疾病病因 1.十二指肠球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根据病因可分为四类: 反应性增多 (1)过敏性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药物过敏等; (2)感染 如:寄生虫、结核杆菌、衣原体等; (3)皮肤病 如:银屑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2.继发性增多 伴随某种疾病发生者,如: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We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肿瘤(淋巴瘤、各种实体瘤或囊性纤维化),内分泌疾病(Addison病、垂体功能不全等),免疫缺陷病(IgA缺乏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间质性肾病。 3.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恶性疾病表现。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4EO)、骨髓增殖性疾患等。近年来发现,PDGFRA、PDGFRB和FGFR基因异常可以引起严重的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类疾病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特殊类型,靶向性治疗药物对这类疾病患者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4.特发性增多 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而不能找到其他确定的病因,被称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