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少儿脊柱侧凸病因
补充说明:少儿脊柱侧凸病因
a******W 2021-07-11 00:1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少儿脊柱侧凸可能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胸廓畸形、姿势性脊柱侧凸、外伤后脊柱侧凸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1.先天性发育异常
由于胚胎期脊椎发育不平衡导致骨骼结构异常,进而引起脊柱侧凸。针对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的脊柱侧凸,手术矫正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如脊柱融合术。
2.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
由神经系统或肌肉系统的问题导致脊柱两侧肌力不均,继而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支具进行固定矫形,如穿戴特制的背部支撑器具。
3.胸廓畸形
胸廓畸形包括漏斗胸、鸡胸等,这些畸形会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脊柱侧凸。胸廓畸形所致脊柱侧凸可通过手术矫正,例如微创漏斗胸矫正术,以恢复正常解剖位置。
4.姿势性脊柱侧凸
长时间不良坐姿、站姿可能导致脊柱两侧受力不均,久而久之形成脊柱侧凸。改善生活习惯是防治此类脊柱侧凸的关键,家长应监督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
5.外伤后脊柱侧凸
外伤可能损伤脊柱的一侧,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或骨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脊柱侧凸的情况。对于外伤后脊柱侧凸,需要通过物理疗法来缓解不适症状,比如牵引疗法、电刺激疗法等。
建议定期进行脊柱X光片检查,监测脊柱侧凸的程度和进展。此外,注意孩子的体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免加重脊柱负担。
2024-02-06 05:31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生长发育期间原因不清楚的脊柱侧凸称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根据年龄特点一般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分为三种类型:幼儿型(0~3岁);少年型(4~9岁);青春型(10~16岁)。按脊柱侧凸顶椎所在的解剖位置又分为:①颈弯:顶椎在C1~C6之间。②颈胸弯:顶椎在C7~T1之间。③胸弯:顶椎在T2~T11之间。④胸腰弯:顶椎在T12~L1之间。⑤腰弯:顶椎在L2~L4之间。⑥腰骶弯:顶椎在L5或S1。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由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占侧凸症的绝大多数,如能了解其病因,则对防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的探索,但至今仍未查到其确切的原因。1979年Herman证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有迷路功能损伤。1984年Yamada也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平衡功能测试,结果有79%显示有明显的平衡功能障碍,而对照组只有5%。Wyatt也发现侧凸患者有明显震动不平衡,提出侧凸患者的后柱通路中有中枢性紊乱。但这些研究没有阐明特发性侧凸与平衡障碍的关系,更未说明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本身。观察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身高比正常同龄者为高。作者1984年的普查也是如此结果。因此促使人们去了解生长激素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关系。结果不同的作者结论不一,生长激素含量仍是一争论的问题。更多的文献论述了椎旁肌与特发性侧凸的关系,对椎旁肌的检测包括:肌梭、肌纤维形态、肌生物化学、肌电、钙、铜、锌的含量等。虽有异常发现,但均未直接阐明其病因。人们也从家族性调查,孪生侧凸患者的调查有关遗传基因问题,但更多的患者尚不能用单一的遗传基因异常来解释,因此,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仍是人们今后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二)发病机制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椎体、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的改变侧凸凹侧椎体楔形变,并出现旋转,主侧弯的椎体和棘突向凹侧旋转。凹侧椎弓根变短、变窄,椎板略小于凸侧。棘突向凹侧倾斜,使凹侧椎管变窄。在凹侧,小关节增厚并硬化而形成骨赘。2.肋骨的改变椎体旋转导致凸侧肋骨移向背侧,使后背部突出,形成隆凸(hump),严重者称为“剃刀背”(razor-back)。凸侧肋骨互相分开,间隙增宽。凹侧肋骨互相挤在一起,并向前突出,导致胸廓不对称。3.椎间盘、肌肉及韧带的改变凹侧椎间隙变窄,凸侧增宽,凹侧的小肌肉可见轻度挛缩。4.内脏的改变严重胸廓畸形使肺脏受压变形,由于肺泡萎缩,肺的膨胀受限,肺内张力过度,引起循环系统梗阻,严重者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
可能疾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椎外伤 特发性脊柱侧凸 腓骨肌萎缩症 小儿指甲-髌骨综合征
常见检查: 脊柱MRI
就诊科室:骨科
京制咳嗽痰喘丸
散风清热,宣肺止咳,祛痰定喘。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阻肺,咳嗽痰盛,气促哮喘,不能躺卧,喉中作痒,胸膈满闷,老年痰喘。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仙灵骨葆胶囊
本品用于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症,骨折,骨关节炎,骨无菌性坏死等。
乳结泰胶囊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止痛。用于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所致乳房肿块胀痛,触痛,胸肋胀闷,烦躁易怒,舌质偏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或弦涩;乳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