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锥体外系损害症状
补充说明:锥体外系损害症状
a******W 2021-07-12 17:3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锥体外系损害可能表现为肌强直、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不稳、步态异常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肌强直
肌强直通常由神经元损伤导致去抑制作用减弱而引起的持续肌肉收缩。锥体外系损害时,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导致多巴胺减少,乙酰胆碱相对增多,使肌紧张增强。锥体外系损害会导致肌张力增高,进而引发肌强直的症状,主要集中在躯干和四肢。
2.运动迟缓
运动迟缓可能源于大脑皮层功能障碍或基底节区的神经传导受阻。这些区域与锥体外系的功能密切相关,当受到损伤时,会直接影响到肌肉的协调性和运动速度。锥体外系损害会引起肌肉活动减少,从而出现运动迟缓的现象,患者可能会感到行动缓慢或者难以完成日常活动。
3.静止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常是由于神经递质失衡所致,如帕金森病中多巴胺减少,此时容易导致锥体外系功能亢进,引起肢体震颤。静止性震颤通常发生在手指、手部等上肢部位,在安静状态下更为明显。
4.姿势不稳
姿势不稳可能是由于小脑、前庭系统或其他相关结构的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这些结构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其功能障碍会影响锥体外系的正常调节,引起姿势不稳。锥体外系损害可能导致肌肉控制失调,特别是在站立或行走时,会出现不稳定的姿势,甚至有跌倒的风险。
5.步态异常
步态异常可能与脊髓、周围神经病变有关,这些病变可影响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继而导致步态改变。此外,某些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引起步态异常,如抗精神病药。锥体外系损害患者的步态可能出现僵硬、拖沓或摇晃不定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肌张力增高和运动迟缓的影响。
针对锥体外系损害症状,建议进行头颅MRI以评估大脑和小脑结构是否异常。必要时,医生还可能会推荐血液检查来排除代谢性或感染性疾病的线索。治疗措施包括遵医嘱使用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等药物改善症状,重症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减轻症状。饮食方面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024-02-11 03:3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diseases)发生于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的疾病。主要表现肌张力障碍(肌张力过高或过低)和运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 锥体系损害表现为痉挛性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肌强直、运动缓慢,而非真正的瘫痪。
症状起因:锥体外系是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种系发生上属神经系统的古老部分。主要功能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掌管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如行路的双臂摆动、模仿、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某些防御性反应运动等)。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当的肌张力及协调的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意运动。运动障碍及肌张力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在人脑内纹状体中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以多巴胺和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醛酸(HVA)含量最高,还含有高浓度的乙酰胆碱、γ-氨酪酸、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脑内有两个主要的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最大的为黑质纹状体束,其神经元位于黑质致密部,主要功能与动作的发动、控制有关。另一个为中脑边缘脑通路。多巴胺是纹状体的乙酰胆碱系统抑制性介质,而乙酰胆碱呈纹状体兴奋性介质,两种介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若黑质发生病变,则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阻断,多巴胺的减少或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作用,乙酰胆碱兴奋性作用相对增强,临床上表现震颤。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可能疾病: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帕金森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 路易体痴呆 老年性舞蹈病
就诊科室:神经
盐酸苯海索片
该药品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也可用于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疾患。
丙戊酸钠缓释片
用于治疗全身性及部分发作性癫痫,以及特殊类型的综合症。1.全身性癫痫适用于: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及混合型发作。2.部分性癫痫适用于:简单部分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继发全身性发作。3.特殊类型综合症:West,Lennox-Gastaut综合症。
盐酸替扎尼定片
盐酸替扎尼定片为中枢性骨骼肌松弛药,用于降低因脑和脊髓外伤、脑出血、脑炎以及多发性硬化病等所致的骨骼肌张力增高、肌痉挛和肌强直。
多巴丝肼片
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症状性帕金森综合症(脑炎后、动脉硬化性或中毒性),但不包括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