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肠出血如何治疗
补充说明:肠出血如何治疗
a******W 2021-07-12 17:4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肠出血可以通过补液治疗、止血药物、内镜下止血、血管造影栓塞术、外科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立即就医。
1.补液治疗
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此方法有助于纠正因长时间肠道出血导致的水、电解质失衡及贫血状态,对改善病情有积极作用。
2.止血药物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止血药物如氨甲苯酸、维生素K等口服或者注射使用。这类药物能够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之微血管破裂引起之出血;对于轻微至中度活动性胃肠道出血有效。
3.内镜下止血
在专业医生操作下将内镜插入至病变部位,利用特殊器械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激光烧灼或注射硬化剂等处理。内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到出血位置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止血;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较好。
4.血管造影栓塞术
在X线监控下将特制导管送入受损血管,在定位后注入一种物质如明胶海绵颗粒以阻断血流。该技术适用于无法经由常规途径找到确切出血源但又高度怀疑为血管性原因所导致严重持续性下消化道出血病例。
5.外科手术
当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可能需要进行剖腹探查或结扎受影响的动脉。手术旨在直接修复受损血管或移除坏死组织;对于某些类型的慢性反复发作性上/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最佳方案。
在诊断肠出血的原因后,应立即停止任何可能导致进一步出血的食物摄入,尤其是硬质食物。同时,保持安静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活动,降低血压,从而减轻出血症状。
2024-03-08 10:47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肠缺血是指供应肠道血液的血管因某种原因发生阻塞,致使肠道的血液来源减少或丧失,不能供肠道的生理活动所需,肠壁发生淤血、水肿或溃疡,严重者还可发生坏死、出血、穿孔和腹膜炎。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症状起因:血管病变血管本身的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1)动脉粥样硬化(有15例):血管管腔缩窄,血流不畅引起相应部位血液供应减少。(2)栓塞(有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外伤骨折、长期卧床等情况下,因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故极易接纳来自心脏的栓子而发生栓塞。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肠梗塞的50%。(3)全身性血管病变(结节性多动脉炎有1例):也是在局部的表现之一。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时,肠道小动脉受累,致使相应肠管血液供应不良而出现缺血性改变。 血液病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ICD时及化疗、放疗等情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或栓子而堵塞肠道血管,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就是因妇科肿瘤进行放射治疗,1.5年后因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结肠穿孔和肠坏疽,并行部分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9天再次穿孔致肠瘘,56天后死亡。 血流量不足凡能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的原因均可引发肠道缺血,导致缺血性肠炎,如冠心病、心瓣膜病或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排出量降低,低血压休克时外周血管的灌注不足等,特别是在治疗上述疾病的过程中使用洋地黄类药物,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或β受体激动剂等可作为外源性刺激进一步降低肠道血液流量,诱发或加重缺血性肠病的发生,19例患者中6例属于此种情况。 其他疾病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肠道血管畸形、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也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急性胰腺炎是一临床常见疾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0%,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19例患者中有2例属于急性胰腺炎侵及肠道动脉和静脉引起缺血性肠病。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消化、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