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贲门弛缓症的原因
补充说明:贲门弛缓症的原因
a******W 2021-07-12 17:3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贲门弛缓症的原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神经源性因素、先天性食管裂孔疝、食管动力障碍以及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不全。由于该疾病的症状和影响各不相同,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1.遗传因素
贲门弛缓症可能由家族遗传引起,涉及多种基因突变,导致食管下端肌肉失去正常收缩和松弛功能。针对遗传性贲门弛缓症,可考虑使用药物如皮质类固醇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
2.神经源性因素
神经源性因素包括脑干损伤、多发性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影响神经系统对食管下括约肌的控制,导致其无法正常开放。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
3.先天性食管裂孔疝
先天性食管裂孔疝会导致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压迫食管下端,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功能。手术是治疗先天性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方法,例如腹腔镜微创手术。
4.食管动力障碍
食管动力障碍是指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有效打开或上食管括约肌过度活动,使食物难以通过,进而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促进消化道蠕动。
5.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不全
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不全是由于食管下段括约肌结构异常或功能失调,导致其无法正常关闭,从而引起反流。患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使用抑酸剂来减少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肠溶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
贲门弛缓症患者应避免食用高脂、辛辣食物,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建议定期进行钡餐造影、电子胃镜检查以及便常规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2024-01-26 00:5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贲门弛缓的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为一种少见病(估计每10万人人中仅约1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0~39岁的年龄组。儿童很少发病,男女发病大致相等,较多见于欧洲和北美。该病治疗不及时有潜在发生食管癌的危险。
症状起因:本病的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本病属神经原性疾病。病变可见食管壁内迷走神经及其背核和食管壁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减少,甚至完全缺如,但LES内的减少比食管体要轻此致。动物实验显示,冰冻刺激或切断胸水平以上段迷走神经(双侧),可引起下端食管缺乏蠕动和LES松弛不良。而在切断单侧或下段胸水平以下迷走神经并不能影响LES的功能。由此可见,迷走神经的支配仅止于食管的上段,而食管下端的功能则由食管壁肌间神经丛支配,其神经递质为嘌呤核苷酸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有人测得在本病患者LES内的VIP为8.5±3.6molg,明显低于正常人(95.6±28.6molg)。VIP具有抑制静息状态下LES张力的作用。LES内VIP的明显减少,因LES失去抑制作用而张力增高,乃引起失弛缓症。
可能疾病:贲门失弛缓症
常见检查: 胸部平片
就诊科室:消化
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人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常常发生于饭后,因为食管括约肌帐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胃内容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臂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该病经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十二指肠溃疡;治疗非甾体类抗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1.高血压 本品适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 2.冠心病(CAD) 2.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2.2本品适用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对症治疗。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心绞痛药物联合应用。 2.3血管痉挛性心绞痛(Prinzmetal's或变异型心绞痛) 2.4本品适用于确诊或可疑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治疗。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抗心绞痛药物联合应用。 2.5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 2.6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冠心病,但射血分数40%且无心衰的患者,本品可减少因心绞痛住院的风险以及降低冠状动脉重
盐酸替扎尼定片
盐酸替扎尼定片为中枢性骨骼肌松弛药,用于降低因脑和脊髓外伤、脑出血、脑炎以及多发性硬化病等所致的骨骼肌张力增高、肌痉挛和肌强直。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