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肾内科> 尿崩> 尿崩怎么治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尿崩可以通过限制液体摄入、抗利尿激素替代疗法、垂体后叶素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方法来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立即就医。
1.限制液体摄入
通过减少每日饮水量来控制排尿频率,通常建议患者每天摄入0.5L左右的水分。该方法有助于减少肾脏过滤废物的速度,从而降低尿液产生量;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尿崩症患者。
2.抗利尿激素替代疗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处方药物,如去氨加压素片、鞣酸加压素注射液等,需按时按量服用。此措施通过增加肾脏对水分子的重吸收作用来减少尿液排出量;对于先天性或继发性尿崩症有效。
3.垂体后叶素注射
垂体后叶素注射是将含有缩宫素和催产素的溶液快速注入体内,一般为静脉注射。该措施能够收缩内脏血管,减少血容量,提高抗利尿激素水平,从而缓解多尿症状;适合急性发作期使用。
4.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口服或注射给药,例如、等,具体剂量由医师根据病情调整。这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进而改善尿崩症状;主要针对原发性者。
在确诊尿崩后,应避免脱水,以免加重电解质紊乱。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也有助于管理该病的症状。

2024-03-04 06:4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尿崩

尿崩,一般为尿崩症的简称。尿崩症是指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 症状起因:1、原发性(原因不明或特发性尿崩症)尿崩症:约占1/3~1/2不等。通常在儿童起病,很少(<20%)伴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这一诊断只有经过仔细寻找继发原因不存在时才能确定。当存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或高泌乳素血症或经放射学检查具有蝶鞍内或蝶鞍上病变证据时,应尽可能地寻找原因,密切随访找不到原发因素的时间越长,原发性尿崩症的诊断截止肯定。有报道原发性尿崩症患者视上核、室旁核内神经元减少,且在循环中存在下丘脑神经核团的抗体。 2、继发性尿崩症:发生于下丘脑或垂体新生物或侵入性损害,包括:嫌色细胞瘤、颅咽管瘤、胚胎瘤、松果体瘤、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 白血病 、组织细胞病、类肉瘤、黄色瘤、结节病以及脑部感染性疾病(结核、 梅毒 、血管病变)等。 3、遗传性尿崩症:遗传性尿崩症十分少见,可以是单一的遗传性缺陷,也可是DIDMOAD综合征的一部分。(可表现为尿崩症、 糖尿病 、视神经萎缩、 耳聋 ,又称作Wolfram综合征)。 4、物理性损伤:常见于脑部尤其是垂体、下丘脑部位的手术、同位素治疗后,严重的脑外伤后。外科手术所致的尿崩症通常在术后1~6天出现,几天后消失。经过1~5天的间歇期后,尿崩症症状永久消失或复发转变成慢性。严重的脑外伤,常伴有颅骨骨折,可出现尿崩症,燕有少数病人伴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创伤所致的尿崩症可自行恢复,有时可持续6个月后才完全消失。

  • 可能疾病: 尿毒症性心肌病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

推荐医生更多

夏群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