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内分泌科>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的区别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的区别在于好发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式不同、预后不同、好发人群不同等。

1、好发部位不同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好发于甲状旁腺、胰腺、垂体、肾上腺等部位。

2、临床表现不同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患者可能会出现甲状旁腺瘤、腹膜后纤维化、肾上腺髓质增生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3、治疗方式不同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甲磺酸溴隐亭片、卡麦角林片等药物治疗。如果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现象,可以遵医嘱口服丙硫氧嘧啶片、甲巯咪唑片等药物治疗。如果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现象,可以遵医嘱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治疗。

4、预后不同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预后较差。如果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一般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5、好发人群不同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的发病人群一般为中老年女性,而甲状腺髓样癌则好发于具有家族史的人群。

如果患者出现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同时,患者还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2021-07-16 01:5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变性)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fibrosis,RPF)由法国泌尿外科医生Albrran在1905年首先报道并使用了腹膜后纤维化这一概念,直到1948年Ormond报道了2例腹膜后纤维化后,有关本病的个案报道才逐渐增多并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认识。该病的病理改变以腹膜后纤维组织增生并导致腹膜后广泛纤维化为特征。临床表现与腹膜后组织或脏器(如输尿管)受压的程度关系密切。

推荐医生更多

李翠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李桂娟 主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