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生长因子填充面部的危害
补充说明:生长因子填充面部的危害
a******W 2021-08-12 18:1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生长因子填充面部可能存在皮肤组织异常增生、注射部位感染、血管栓塞、过敏反应和皮肤坏死等危害。
1.皮肤组织异常增生
由于生长因子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和增殖,可能导致局部组织过度增长。可能引发皮下结节或硬块形成,严重时可导致面部畸形。
2.注射部位感染
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格或患者个人卫生不佳,可能导致细菌进入皮肤微小伤口引起感染。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形成脓液积聚。
3.血管栓塞
若使用非正规渠道获取的生长因子产品进行面部填充,其质量难以保证,易出现异物颗粒滞留于血管内的情况发生。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进而诱发炎症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等现象。
4.过敏反应
个体对某些成分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过敏症状发生。可表现为瘙痒、红斑、水肿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5.皮肤坏死
若使用了过期或者保存不当的产品,容易导致其中的营养物质变质,从而影响到正常的皮肤状态。通常会引起局部皮肤溃烂、坏死等情况发生,还可能会伴有剧烈疼痛的症状。
建议在接受任何美容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选择安全有效的方案。如有不适或疑似不良反应,请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2024-02-23 07:21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皮肤坏死是指皮肤出现红斑、水肿、水疱以及皮肤坏死,真皮微血管有血栓形成改变。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粒细胞血管炎(recurrent cutaneous necrotizing eosinophilic vasuclitis)是以全身性红色丘疹、出血性丘疹、血管性水肿、风团性斑块、黏膜炎、牙龈炎、全秃等。偶有环状红斑、水肿性损害及水疱的皮肤血管炎。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考虑由嗜酸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的黏附分子能使嗜酸粒细胞不断得到补充。嗜酸粒细胞在内皮细胞处与细胞素诱导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型(VCAM-1)相结合,通过整合素晚期活性抗原4型(VLA-4)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型(ICAM-1)对嗜酸粒细胞移往内皮细胞起重要作用。通过嗜酸粒细胞释放白细胞五烯、C4及血小板致活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通过颗粒蛋白的释放,导致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而产生病理变化。病理主要为真皮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病理可见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坏死,整个真皮有嗜酸粒细胞浸润,有轻度或白细胞碎裂现象。真皮一般正常,偶见表皮内水疱或有嗜酸粒细胞浸润。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在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的细胞内外,均有主要基本蛋白与来源于嗜酸粒细胞的神经毒素大量沉积,并可见真皮中,特别在血管周围有肥大细胞(用肥大细胞胰蛋白酶染色) 增多。电镜检查可见小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有异常,有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嗜酸性颗粒的黏附,并可见损伤的内皮细胞。嗜酸粒细胞可见胞质颗粒及细胞器丧失,核的染色质溶解。内皮细胞的异常有核固缩,细胞肿胀,线粒体破坏,细胞膜破裂等。在胶原束之间有变性大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颗粒。用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有VCAM-1沉积,并有VLA-4阳性大嗜酸粒细胞黏附。真皮浅表累及血管VCAM-1呈强阳性。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