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怎么引起的?
补充说明: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怎么引起的?
a******W 2021-08-17 16:0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由外伤性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治疗。
1.外伤性颅脑损伤
外伤导致硬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形成血肿。对于轻度至中度的头部创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止痛药物缓解不适。
2.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蛛网膜颗粒堵塞,引起硬膜下腔液体循环受阻,进一步发展为血肿。针对颅内高压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行去骨瓣减压术以降低压力。
3.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硬膜下微血管自发性出血,形成血肿。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冷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血液制品。
4.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了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使血液更容易流动,从而增加硬膜下出血的风险。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发生硬膜下血肿,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紧急手术干预。
5.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如华法林会延长凝血时间,增加硬膜下出血的可能性。如果发现硬膜下血肿,应立即停止服用抗凝药物,并调整为桥接治疗方案。
患者应定期进行头颅CT扫描监测病情变化,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硬膜下血肿。
2024-01-22 04:4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正常人颅内有一定压力,称为颅内压(简称颅压),通常是指在水平卧位、身体松弛的状态下,经腰椎穿刺接上一定内径的管子所测得压力,因而又确切地称之为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测量成年人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1.96kPa(相当200mm水柱)时,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
症状起因:凡能引起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的病变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常见的病因有: 1、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血肿脓肿囊肿、肉芽肿等,既可占据颅腔内一定的容积,又可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影响其循环及吸收。此外,上述病变均可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 2、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膜炎脑炎、脑寄生虫病,既可以刺激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又可以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及吸收不良;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毒素可以损伤脑细胞及脑血管,造成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脑水肿;炎症、寄生虫性肉芽肿还可起到占位作用,占据颅腔内的一定空间。 3、颅脑损伤:可造成颅内血肿及水肿。 4、脑缺氧: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如窒息、麻醉意外、CO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肺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等,均可造成脑缺氧,进一步引起血管源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 5、中毒:铅、锡、砷等中毒。某些药物中毒,如四环素、维生素A过量等。自身中毒如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均可引起脑水肿,促进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并可损伤脑血管的自动调节作用,而形成高颅压。 6、内分泌功能紊乱:年轻女性、肥胖者,尤其是月经紊乱及妊娠时,易于发生良性颅内压增高可能与雌激素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少而产生的脑水肿有关。肥胖者可能与部分类固醇溶于脂肪组织中不能发挥作用而造成相对性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少有关。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脑外科
胞磷胆碱钠胶囊
用于治疗颅脑损伤和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肠内营养混悬液(TPF)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1.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因代谢应激,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意识障碍-心/肺疾病的恶病质-癌性恶病质和癌肿治疗的后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2.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颌面部损伤-头颈部癌肿-吞咽障碍-上消化道阻塞,如食管狭窄;3.危重疾病-大面积烧伤-创伤-脓毒血症-大手术后的恢复期;4.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5.本品能用于糖尿病病人。
丹莪妇康煎膏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软坚化积。用于妇女瘀血阻滞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期不适、癓瘕积聚,以及盆腔子宫内膜异味症见上述症状者。
铝碳酸镁片
用于慢性胃炎和与胃酸有关的胃部不适症状,如胃痛;胃灼热感(烧心);酸性嗳气;饱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