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小儿川崎病> 小儿川崎病的治疗方法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小儿川崎病的治疗可以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1.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将大分子量的IgG直接输注到患者体内的方法,通常分次给予。IgG能非特异性地阻断细胞表面Fc受体,抑制巨噬细胞活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以封闭内皮细胞上的CD54位点,阻止白介素-1从细胞裂解片段上脱落下来,减少白介素-1对内皮细胞的激活作用,故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2.口服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的合成,进而发挥解热、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血小板聚集,防止微血栓形成,对于缓解发热、心肌炎等症状有益。但需注意个体差异及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3.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旨在使用药物如肝素来防止血液过度凝固,通常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处方并指导用药。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促进微循环恢复。适用于存在血栓风险或已出现血栓征象的患者。
4.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包括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可通过调整饮食或补充营养制剂实现。充足的营养有利于机体修复受损组织,促进康复过程。在川崎病管理中至关重要,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在治疗小儿川崎病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心脏功能和血液学指标。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血常规,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损害或其他并发症。

2024-03-02 04:4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微血栓形成

在促凝因素的作用和触发辅助因子的参与下,能引起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绞绕成团形成微血栓而阻塞微血管。凝聚的血小板又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酶,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沉积,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纤维蛋白若沉积在红细胞表面,在循环过程中可互相包绕、粘着而形成较大的凝块,从毛细血管延伸到微静脉,造成局部的血流阻塞。当被包绕的红细胞逐渐发生退变、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和凝血活酶,又可促进凝血。

  • 症状起因: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常见的病因如下:1.血栓性素质(1)抗凝物质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异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辅助因子Ⅱ缺乏。(2)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纤溶抑制物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2.静脉血栓形成(1)血流淤滞:妊娠、肥胖、创伤、外科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过久。(2)凝血亢进: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3)其他:口服避孕药、溶血危象。3.动脉血栓形成(1)血管壁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烧伤。(3)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4.微循环血栓形成(1)栓塞:多见于动脉血栓。(2)凝血活性增高:细菌性内毒素、病毒、溶血、坏死组织、肿瘤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可能疾病:富贵病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心室肌致密化不全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 常见检查: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心血管造影  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活性  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抗原  血浆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  血小板粘附功能  

  • 就诊科室:血液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