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神经源性膀胱导尿原则有哪些
补充说明:神经源性膀胱导尿原则有哪些
a******W 2021-08-17 16:0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可以采取留置导尿、定时排尿训练、盆底肌功能锻炼、口服抗胆碱能药物、α受体阻滞剂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留置导尿
留置导尿是指将一根导尿管插入患者的膀胱内,持续引出尿液,通常由医护人员在医院环境下完成。此方法可缓解因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尿潴留或频繁尿意感。长期留置导尿可减少感染风险,但需注意预防尿路相关并发症。
2.定时排尿训练
定时排尿训练涉及建立规律的排尿时间表,鼓励患者每隔一定时间主动排空膀胱。该策略有助于改善膀胱功能及控制能力,适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排尿障碍。实施时应考虑个体差异及舒适度。
3.盆底肌功能锻炼
盆底肌功能锻炼包括一系列针对盆底肌肉的收缩运动,每日多次进行,可能需要专业指导。增强盆底肌力量有助于稳定尿道位置、改善排尿控制。适合所有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无特殊禁忌证。
4.口服抗胆碱能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通过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来降低膀胱括约肌的过度活跃,一般按医嘱服用。这类药物可用于减轻逼尿肌过度活动导致的尿频、尿急等症状。须监测便秘、口干等副作用。
5.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通过松弛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按处方规定剂量服用。该类药物适用于治疗因前列腺肥大等原因引起的排尿不畅。使用期间应注意可能出现头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建议定期评估导尿管的位置和长度,以防止刺激膀胱颈或形成血栓。同时,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出现压疮,是护理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环节。
2023-12-26 15:17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正常的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根据逼尿肌功能分为两类:1、逼尿肌反射亢进;2、逼尿肌无反射。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类由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协调性失常。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产生复杂的排尿症状,排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发人群:成年人
典型症状: 尿急 排尿不畅 逼尿肌反射亢进 上尿路结构和功能损害 无尿
临床检查: 尿急 排尿不畅 逼尿肌反射亢进 上尿路结构和功能损害 无尿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