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怎么会是母乳性黄疸?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母乳喂养时,婴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的特殊机制导致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的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有关。该酶可以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使胆红素易于通过新生儿的肠黏膜被重吸收并回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胆红素水平上升。母乳性黄疸通常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皮肤和眼白部分发黄,可能伴有轻微不适,如食欲减退或睡眠不安。
诊断母乳性黄疸通常需要进行血清胆红素浓度测定、肝功能测试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胆红素水平是否异常增高。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除非胆红素水平过高,此时可遵医嘱使用光疗进行治疗。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母亲应继续哺乳,同时确保婴儿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排出。

2024-02-29 00:5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