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先天性肥厚性心肌病怎么治
补充说明:先天性肥厚性心肌病怎么治
a******W 2021-08-29 22:0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先天性肥厚性心肌病可以考虑生活方式干预、心肌营养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射频消融术、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方法来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等方式改善生活习惯。旨在减轻心脏负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肌肥厚的症状。
2.心肌营养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辅酶Q10片、曲美他嗪片等药物来改善病情。上述药物能够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从而起到一定的作用。
3.心脏康复训练
心脏康复训练通常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练习,在专业人员监督下定期进行。此措施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及降低血压,对减轻心肌肥厚有益。
4.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手术,利用电极导管释放射频电流消融目标区域。该技术适用于纠正快速心律失常,可减少心肌耗氧量,间接影响心肌肥厚的发展。
5.植入式心脏除颤器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是小型电子设备,需外科手术置入体内,持续监测并管理异常心跳。该装置能识别并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控制潜在致命性心律不齐。
先天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024-02-26 15:1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这是一种产生较缓慢但较有效的代偿功能,主要发生在长期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心肌总量增加,收缩力加强,使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血循环,同时有相当的储备力。但这种代偿功能也有其不利之处,主要因为肥大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往往不能予以满足,造成心肌缺血,这将最后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减退。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表现为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
症状起因:病因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病变以心肌肥厚为主,心脏重量增加。心肌肥厚可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以前者为甚,常呈不对称(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著。此型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也紊乱。2/3患者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室内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各年龄均可发生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关系原因未明。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心胸、心血管内科
盐酸普萘洛尔片
1高血压(单独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2劳力型心绞痛。3控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儿茶酚胺有关或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可用于洋地黄疗效不佳的房扑、房颤心室率的控制,也可用于顽固性期前收缩,改善患者的症状。4减低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压差,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5配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病人控制心动过速。6用于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心率过快,也可用于治疗甲状
参松养心胶囊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用于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部闷痛,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
盐酸胺碘酮片
临床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早搏、阵发性心房扑动和颤动、预激综合征等。 也可用于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他ˉ受体阻断剂无效的顽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也能奏效。另外,也用于慢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心绞痛的治疗。
冠心生脉丸
益气生津,活血通脉。用于心气不足,心阴虚弱起的心血瘀阴,心悸气短,胸闷作痛,自汗乏力,脉微结代;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