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原因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母乳性黄疸可能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巨球蛋白血症、感染性疾患等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轻至中度增高时可遵医嘱用益生菌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进行调理,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则需光疗。
2.新生儿溶血病
当母亲与胎儿之间的血型不兼容时,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些抗体会破坏婴儿的红细胞,导致溶血。当红细胞破裂时,会产生更多的胆红素,导致黄疸。如果是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可以遵医嘱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
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发育不全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清除,引起胆红素水平升高。确诊后需要遵医嘱长期服用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内无痛性淋巴样肿瘤细胞过度增生,常伴有全身症状,包括乏力、发热、体重下降等。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会出现一种称为IgM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与肝脏上的一个叫做CR1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胆红素从尿液中的排出。针对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通常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例如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等。
5.感染性疾患
感染性疾患可能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促进胆红素的产生和减少其代谢,进而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感染性疾患的治疗取决于具体的病原体类型,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
建议密切监测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以评估黄疸的程度和进展。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安排超声波检查来评估肝脏和胆囊的情况。

2024-01-23 00:3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李勇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龚树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王正文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

关菁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花生医院

孟广明 副主任医师

提问

青岛开泰耳鼻喉头颈外科医院

段丽平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