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原因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母乳性黄疸可能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巨球蛋白血症、感染性疾患等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轻至中度增高时可遵医嘱用益生菌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进行调理,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则需光疗。
2.新生儿溶血病
当母亲与胎儿之间的血型不兼容时,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些抗体会破坏婴儿的红细胞,导致溶血。当红细胞破裂时,会产生更多的胆红素,导致黄疸。如果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通常需要光疗或换血疗法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清除,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确诊后,医生可能会开具左旋甲状腺素钠片以补充甲状腺激素,改善病情。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内浆细胞过度增生并分泌大量单克隆IgM免疫球蛋白。高水平的IgM可以与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针对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可能包括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等,旨在控制浆细胞的增长。
5.感染性疾患
感染性疾患有多种致病微生物存在,这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以及炎症因子均有可能对胆红素的代谢产生干扰作用,进而引起胆红素值偏高的现象发生。感染性疾患的治疗通常取决于具体的病原体类型,例如细菌感染可通过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治疗。
建议密切监测患儿的胆红素水平,避免黄疸进展到核黄疸。必要时,应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测试和血清胆红素测定等检查,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后续管理。

2024-01-20 13:1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