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尿酸结晶怎么溶解
补充说明:尿酸结晶怎么溶解
a******W 2021-09-13 15:1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尿酸结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非甾体抗炎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肾功能支持治疗等方法来溶解。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及戒烟限酒,需长期坚持。通过上述方式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进而促进尿酸排泄,辅助降低血尿酸水平。
2.饮食调整
饮食调整涉及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增加低嘌呤食物比例如蔬菜水果。此举可减少体内尿酸合成从而间接降低血尿酸浓度并促进其排出;对于控制病情有益处。
3.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可用于缓解痛风患者因尿酸沉积引起的关节肿胀和疼痛等症状。这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但须遵医嘱使用以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4.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比如别嘌醇片、苯溴马隆片等,适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性或慢性痛风者。此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尿酸合成,从而降低血清尿酸水平,需要遵照医生指导服用。
5.肾功能支持治疗
肾功能支持治疗包括优化水盐平衡、控制血压以及必要时透析等措施,旨在维护肾脏健康状态。由于尿酸主要经肾脏代谢清除,保护肾功能有助于提高尿酸排泄率;应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并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定期复查尿酸水平,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2024-01-14 03:12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尿酸结晶在目视下类似红砂细粒,常沉积在尿液容器底层。在显微镜下可见呈黄色或暗棕红色的菱形、三棱形、长方形、斜方形的结晶体,可溶于氨氧化钠的溶液。尿酸为机体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常以尿酸或尿酸铵、尿酸钙、尿酸钠的盐类形式随尿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如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可使尿中尿酸增加,但在急性 痛风症、小儿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时,因细胞核大量分解,也可排出大理尿酸盐。在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
症状起因:1.食积:沿海地区喜食嘌呤含量较高的生猛海鲜,因而发病率高。正如《中藏经•论肉痹第三十六》“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厚味,即所谓”食积“,积久于内,则水运化失常而为痰饮,至其污积于脉中而为尿酸升高;留注于关节则为痛风性关节炎,停于肾脏则出现尿结石,久渍不去,可使肾功能衰竭。 2.酒积:各种白酒,以及啤酒、葡萄酒均 含有大量嘌呤,长期或大量饮酒则使血中尿酸升高。且与食积相比,其害更深,因为乙醇代谢所产生的乳酸暂时阻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血清尿酸水平的更大升高。在中医认为酒为助湿生湿之品,大量饮酒致湿邪过盛,久则或化为湿热,或留于四肢,或沉滞于内脏,其证百出。如《中藏经》有云:“诸淋小便不利 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醉以入房,竭散精神,劳伤气血。”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它在pH7.4时主要以尿酸钠的形式。人体尿酸有2/3通过肾小球滤过,以尿酸盐形式从肾脏排出,其余1/3由肠道细菌分解为尿素,或由尿酸酶作用进一步氧化成较易溶解的尿囊素排出。嘌呤代 谢失常导致尿酸产生过多而排泄减少,遂引起高尿酸血症(大于330μmol·L-1)。尿酸性肾病的尿酸及其盐类沉积于肾脏所产生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尿酸产生过多的原因除嘌呤类物质生成过多,使体内合成嘌呤类物质经次黄嘌呤转化外,尚有由于恶性肿瘤在化学和放射治疗后,组织核酸分解过多以及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增加了外源性嘌呤而产生尿酸过多和高尿酸血症。正常饮食中每日含嘌呤600~1000毫克。尿酸排泄障碍亦是导致高尿酸血症原因之一,尿酸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肾小管也参予尿酸原重吸收和分泌,因此除特发性高尿酸血症外,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减退,使滤过或分泌尿酸的机能损害而形成血尿酸过高。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