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是怎么回事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应激障碍可能是由应激性事件暴露、童年创伤经历、遗传易感性、人格特质、神经递质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该病症可能引发持续的心理压力反应,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应激性事件暴露
当个体遭遇突然、强烈或灾难性的应激性事件时,如自然灾害、事故或暴力事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常用的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眼动脱敏再处理技术,旨在帮助个体重新评估对事件的看法并减少其情绪反应。
2.童年创伤经历
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或忽视等创伤性经历会对个体的大脑发育产生持久影响,导致杏仁核和其他边缘系统结构异常活跃,从而增加罹患应激障碍的风险。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物质,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
3.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压力的生物学响应方式,使得某些人更容易发展成应激障碍。基因检测可识别相关风险标记,指导个性化预防策略;例如,通过营养补充或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风险。
4.人格特质
特定的人格特征,如神经质或外向性,可能会使个体更易于受到应激的影响而出现应激障碍。心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不利于应对压力的思维模式;例如,学习放松技巧以减少焦虑。
5.神经递质失衡
大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这是应激障碍发生的原因之一。药物治疗中,抗精神病药可用于改善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平衡;例如,使用奥氮平来稳定多巴胺水平。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心理咨询,监测心理健康状态。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缓解,如片、氯硝西泮片等。

2024-03-16 21:2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应激功能减退 (应激障碍)

应激反应本来是机体正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经大脑皮层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其作用在于使机体能对刺激作出迅速而及时的回答,只要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不但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对保护机体有益。但是,如果外界的刺激过度激烈(与本人承受能力比较而言),或者长期,反复地出现,以致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病理性损害,出现诸如失眠、持续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下降、无名低热等症状。应激功能的减退从而形成应激反应综合症。

  • 症状起因:1.应激源:常见的应激源有以下几项:A、严重的生活事件,如惨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的突然死亡;遭受歹徒袭击;被强奸或重大的财产损失。B、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和火灾等的对生命安全的威胁。C、战争场面,如敌对双方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2.个体易感性:上述应激源的存在无疑是发病的关键所在,但事实上,遭受应激的大多数人并不出现精神障碍。这表明个体的易感性在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易感性包括:病前个性、躯体状况、年龄等。

  • 可能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反射性神经障碍症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