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尖锐湿尤是怎么引起的,怎么治疗
补充说明:尖锐湿尤是怎么引起的,怎么治疗
a******W 2021-10-22 21:38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尖锐湿尤可能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采用外用药物如氟尿嘧啶、咪喹莫特等局部治疗,对于免疫缺陷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病毒扩散和感染,因此需谨慎处理并及时告知医生。
1.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通过皮肤黏膜微损伤传播,导致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疣体。感染后潜伏期长短不一,可自行消退,也可持续多年。外用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如氟尿嘧啶、咪喹莫特等,可以破坏异常生长的组织。
2.免疫缺陷病
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缺失,无法有效抵御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控制其繁殖,从而增加患尖锐湿疣的风险。针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包括替代疗法和免疫调节治疗,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重组人白介素-2等。
3.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降低抵抗力,有利于人乳头瘤病毒的扩散和繁殖。控制血糖水平是关键,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进行治疗。
4.恶性肿瘤
某些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力可能受到进一步削弱,使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更具侵袭性。治疗通常涉及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如紫杉醇或多西他赛等。
5.使用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降低了机体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防御能力,易发生感染并发展为尖锐湿尤。减少免疫抑制剂剂量或停药可能是适当的处理方式,但需谨慎由医生评估风险与收益后决定。
建议定期进行生殖器部位的自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如有必要,还可进行醋酸白试验、HPV基因检测等专业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2024-03-03 01:59
举报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部皮肤呈疣状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患者通常通过性接触、间接接触、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等方式感染。
1、性接触
尖锐湿疣通常是由于不洁的性生活导致的,比如与患有尖锐湿疣的患者进行性生活,没有使用安全套,可能会导致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从而诱发尖锐湿疣。
2、间接接触
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间接接触到被人乳头瘤病毒污染的物品,比如浴巾、浴盆、马桶等,也可能会导致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从而诱发尖锐湿疣。
3、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患有尖锐湿疣,在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可能会受到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从而诱发尖锐湿疣。
4、医源性传播
若在治疗护理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可能会导致医护人员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从而诱发尖锐湿疣。
5、母婴传播
若患者是尖锐湿疣的女性,在妊娠期间,可能会通过胎盘将人乳头瘤病毒传染给胎儿,从而导致胎儿患有尖锐湿疣。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软膏等药物来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积极配合医生通过液氮冷冻、激光治疗等方式来处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的性生活,也要避免频繁更换性伴侣。
2021-10-23 13:44
举报向医生提问
由于免疫器官、组织或细胞发育缺陷,或免疫功能失常或缺陷,引起的病理过程。有二种类型: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参芪降糖颗粒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II型糖尿病。
复方斑蝥胶囊
破血消瘀,攻毒蚀疮。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性肿瘤等。
参芪颗粒
升白护髓、补气养血、健脾益肾、增强免疫,适用于肿瘤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并适用于脾肾亏虚、免疫力低下的治疗,具有控制各种肿瘤的复发与转移作用。可以与放化疗配合使用。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
HIV-1 感染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适用于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联用,治疗成人 HIV-1 感染。 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开始治疗 HIV-1 感染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不应与含有替诺福韦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联用,包括: 依非韦伦/恩曲他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利匹韦林/恩曲他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 艾维雷韦/考比司他/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 恩曲他滨/利匹韦林/丙酚替诺福韦 艾维雷韦/考比司他/恩曲他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恩曲他滨替诺福韦 丙酚替诺福韦 慢性乙型肝炎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适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成人和 ≥ 12 岁的儿童患者。 在开始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 HBV 感染时,应考虑到以下要点: 成人患者中该适应症的确立基于从初次接受核苷治疗的受试者和既往接受过治疗且证实拉米夫定耐药的受试者中获得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受试者为肝功能代偿的 HBeAg 阳性和 HBeAg 阴性慢性乙肝成人受试者。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在数量有限的患有失代偿期肝病的慢性乙肝受试者中进行过评价。 临床试验中基线时存在阿德福韦相关突变的受试者数量太少,所以尚无法对疗效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