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什么是生理性黄疸症状
补充说明:什么是生理性黄疸症状
a******W 2021-10-24 19:4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生理性黄疸症状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轻微至中度瘙痒、食欲减退,通常伴有巩膜黄染和粪便颜色浅。如果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病理性原因。
1.皮肤和眼白发黄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未结合胆红素形成过多,超过了肝细胞摄取和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此时血清胆红素会通过尿液排泄,使尿液变深。这些胆红素会积聚在体内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皮肤和黏膜,造成上述表现。
2.轻微至中度瘙痒
胆汁酸代谢异常会导致胆盐沉积于皮下组织,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感。瘙痒通常从四肢开始蔓延到躯干,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3.食欲减退
生理性黄疸会影响小肠黏膜对铁的吸收,进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厌食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呕吐、腹泻等现象。
4.巩膜黄染
巩膜黄染是因为胆红素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经过一系列转化后,随血液流回心脏并通过肺循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与氧气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再回到左心室并被泵入体循环,最后到达眼角膜处积累所致。巩膜黄染意味着胆红素已经渗透到了深层结缔组织中,一般会出现眼睛发黄的症状。
5.粪便颜色浅
当胆道发生梗阻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胆红素逆流入血,进而引起粪便颜色变浅的现象。患者可能会注意到粪便的颜色比平常淡,可能是白色或灰白色。
针对生理性黄疸的症状,可以进行血清胆红素水平测定、超声波检查等来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可能包括光疗以降低胆红素水平,对于特殊情况也可遵医嘱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建议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避免摄入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食物和饮料,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
2024-03-14 03:16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病理现象。临床上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1.胆红素生成多 胆红素生成较多原因有: (1)红细胞破坏多: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但寿命短,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过多的红细胞被迅速破坏。 (2)旁路胆红素来源多。 (3)血红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摄取胆红素能力差: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对胆红素摄取不足。 (2)肝结合胆红素功能差: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胆红素功能差: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易致胆汁淤积。 3.肠-肝循环特点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明显不及成人,且胆红素产生多而排泄少,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在缺氧、胎粪排出延迟、喂养延迟、呕吐、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情况时会加重黄疸。 (二)发病机制 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 1.胆红素产生多 新生儿每天生成的胆红素(8.5mg/kg)超过成人(3.8mg/kg)的2倍还要多。 2.血蛋白联结运送不足 新生儿刚出生后存在或多或少的酸中毒,故常显示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不足,特别是早产儿白蛋白水平偏低,如用药不当,医源性地加入了争夺白蛋白的物质,使胆红素运送受阻。 3.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不良 如肝脏摄取、改造、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在肝内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过程中一系列酶均需能量与氧气,若新生儿产时、产后缺氧,寒冷损伤,酸中毒,以及感染时产生的毒素等情况发生,则酶功能受抑制。特别是起重要作用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刚出生新生儿的肝内含量甚低,因而造成对胆红素的处理不良。 4.肝-肠循环负荷大 因新生儿肠内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使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在肠腔内被重新吸收。新生儿每天形成胆红素约20mg,若胎粪排出延迟则胆红素的肝-肠循环负荷增加。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