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排粪时肛门灼痛的原因
补充说明:排粪时肛门灼痛的原因
a******W 2021-10-27 16:1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排粪时肛门灼痛可能是由肛裂、痔、直肠炎、结肠炎或肠道梗阻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
1.肛裂
肛裂是由于肛管皮肤破裂形成的小溃疡,导致排便时出现剧烈疼痛。因为排泄物通过裂口时刺激受损部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多卡因凝胶、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止痛和促进愈合。
2.痔
痔由静脉曲张引起,当排便时,坚硬的粪便摩擦或压迫痔组织会导致肛门灼痛。因为排便时会对病变区域产生压力,从而诱发疼痛。患者可以遵照医生的意见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减轻炎症,或者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复方角菜酸酯栓等药膏进行局部涂抹。
3.直肠炎
直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直肠黏膜炎症,严重时会引起渗出性腹泻,进而导致肛门灼热感。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直肠敏感度增加以及消化液对肛门黏膜的刺激所致。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奥沙拉秦钠胶囊等氨基水杨酸类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不适症状。
4.结肠炎
结肠炎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结肠炎症,此时结肠黏膜会发生水肿、充血等情况,在排便过程中可能会加重这些病理变化,导致肛门灼痛。此外,炎症还可能引起肠道痉挛,进一步加剧疼痛。患者需要遵医嘱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醋酸片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发展。
5.肠道梗阻
肠道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导致的食物通过肠道时受到阻碍,当发生完全性梗阻时,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无法正常通过,当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腹部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肠道壁肌肉强烈收缩以试图将堵塞物排出,这种疼痛会放射至肛门区域。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肠粘连松解术、肠扭转复位固定术等解除梗阻。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肛门指诊、大便常规和潜血试验以及必要时的大便培养以监测病情进展。饮食方面,宜选用易消化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有助于减少排粪时肛门灼痛的发生。
2024-02-21 07:42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肛裂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下列因素与肛裂的发生有关:1.解剖因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着于肛管两侧,因此肛管前部和后部不如两侧坚强,容易损伤;肛管和直肠形成肛管直肠角,使肛管后部承受粪便压力大等都是造成肛裂的因素。2.外伤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有人报道,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后果,是由于病人惧怕排便所致。此外,产伤也可致肛裂,约占3%~9%。腹泻时频繁排便,肛管敏感紧缩也易损伤,反复损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3.感染齿状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肛管损伤后亦难愈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认为主要是损伤合并感染所致,感染时炎性细胞可以释放溶胶原酶,阻止上皮组织再生与延伸。4.缺血近期有人提出肛管后正中线缺血是肛裂好发于该处的原因,因为肛管远端是由直肠下动脉供应,该血管穿越坐骨直肠窝,分出小支经肛管括约肌至黏膜,但多数后联合处缺乏直肠下动脉分支(占85%)。从毛细血管形态学研究也提示后正中线处内括约肌内部的毛细血管较稀疏。有人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肛管后联合处的血流较其他象限处为少。以上都说明缺血确是慢性肛裂发病的主要因素。5.肛管狭窄先天畸形、外伤或手术所致的肛管狭窄,在干结粪便通过时更易受损而发生肛裂。6.内括约肌紧张肛裂患者有不正常的内括约肌过度收缩现象。反射性内括约肌痉挛目前认为是肛裂不易愈合的重要原因。肛裂患者肛管内压力明显高于正常人,达127.5±42.2kPa(956±316mmHg),而正常人仅为86.3±33.3kPa(647±250mmHg)。这种高压在经扩肛治疗后可恢复到接近正常。(二)发病机制1.好发部位肛裂常是一个裂口,绝大多数发生在肛管后中线上。国外报道355例肛裂中,89%位于后正中处,7%位于前正中处,位于两侧及前后处者各占2%。前正中处以女性多见。2.病理急性肛裂发病时间较短,色红、底浅、裂口新鲜、整齐、无瘢痕形成。慢性肛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底深不整齐,上端常有肥大乳头,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称为肛裂“三联征”(图1)。前哨痔是因淋巴淤积于皮下所致,似外痔,由于在检查时因先看到此痔而后看到裂口,对诊断有帮助,故称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还可并发肛周脓肿及皮下肛瘘。
常见检查: 肛门指检
就诊科室:肛肠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