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原发性震颤> 如何治疗原发性震颤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治疗原发性震颤可以考虑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心理行为疗法、平衡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胆碱能药物、β受体拮抗剂或氯硝西泮等非处方药来缓解症状。这些药物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来减少肌肉过度活动引起的颤抖。对于原发性震颤患者而言,由于其病因主要为遗传因素导致的大脑基底核功能异常,因此选择性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有助于改善症状。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将特制的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刺激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一种传统中医技术方法。研究显示,针灸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减轻因原发性震颤造成的运动障碍。针对颈部、手部及足部穴位进行电针刺激可有效控制不自主振颤。
3.心理行为疗法
心理行为疗法涉及认知重构、放松技巧和应对策略培训等活动,旨在帮助个体管理情绪压力引起的身体反应。对原发性震颤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接受自己身体上的限制,从而减少因焦虑而加剧的震颤现象。此外,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练习也有助于降低紧张感,间接地缓解震颤。
4.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主要包括站立、坐位保持稳定以及行走时维持姿势稳定的锻炼,每日至少30分钟。原发性震颤可能导致日常生活中出现不稳定感,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针对性地开展平衡能力提升计划有利于改善步态不稳等问题。
5.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依赖传感器监测生理指标如肌电图,并将信息回传给患者以便其学习控制这些参数。对于存在运动障碍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有较好效果。该方法有助于个体认识并控制由原发性震颤引发的心率加快或其他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建议定期进行专业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以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3-12-31 21:4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震颤

由于对抗肌群的交替性收缩引起一个关节有规律性的运动。

  • 症状起因:生理性震颤:在某些情况下,大多数正常人在两上肢向前平伸时,手部会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生理性震颤的强化可见于焦虑,紧张,疲劳,代谢紊乱(例如,酒精的戒断,甲状腺毒症),或某些药物的应用(例如咖啡因及其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肾上腺皮质激素)。 原发性(良性遗传性)震颤:一种细微至粗大的慢震颤,通常影响手,头及声带。在50%病例中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素。震颤可为单侧性,震颤在静止时很轻微或不发生,当病人执行精巧动作时能引发震颤,在上述可使生理性震颤强化的任何因素影响下,原发性震颤也会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震颤的发病也增多,偶尔被错误地称为老年性震颤。 小脑疾病的震颤:意向性震颤(如见于多发性硬化与其他小脑传出障碍疾病),出现在运动的肢体接近目标的时候。支持性(位置性)震颤是肢体近端一种粗大的转动性震颤,在病人试图维持某一固定的姿势或负重时最为显著。摇晃是头部与躯体粗大的震颤,也是一种支持性震颤,在维持直立姿势时明显,平卧后消失。扑翼样震颤见于肝性脑病与其他代谢性脑病病例,当病人向前平伸双手时会出现一种粗大,缓慢,非节律性动作。应用肌电图记录,可观察到当病人试图保持固定姿势时,在抗地心引力的肌肉中出现间歇性的肌电静止,造成扑翼样震颤,因此它并不是真正的震颤,而是一种肌阵挛现象,一种阴性的肌阵挛。 在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中可以发生意向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

  • 可能疾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 肝火眩晕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