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精选回答(1)

郑永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擅长: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各种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熟悉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特别是血液科常见疾病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发热查因,血常规异常,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并发症的诊治。

提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以微血栓形成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感染、创伤、肿瘤等。当机体受到刺激时,会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微小的血栓沉积于全身各处的小血管内,从而阻塞血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因人而异,可能包括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低血压、少尿、意识改变等。严重病例可能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血液学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D-二聚体水平测定。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也可能有助于评估是否存在血栓或其他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支持性治疗包括液体复苏、纠正电解质失衡和维持器官功能。
对于患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避免外伤和感染,同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

2024-08-26 09:0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被称为DIC。

推荐医生更多

闵捷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血液病医院

龚树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王正文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

关菁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花生医院

孟广明 副主任医师

提问

青岛开泰耳鼻喉头颈外科医院

段丽平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