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入睡障碍性失眠治疗
补充说明:入睡障碍性失眠治疗
a******W 2024-01-24 12:0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入睡障碍性失眠治疗可采取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松弛训练、苯二氮卓类药物等方法。
1.中药调理
通过服用具有镇静催眠功效的中草药来缓解睡眠问题。适用于因情绪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的入睡困难。
2.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达到调节神经功能的目的。睡前适当运动可以促进身体代谢,提高睡眠质量。此方法适合于经常久坐不动的人群,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压力为目的而设计的一组动作。
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旨在改变个体对失眠的认知和应对方式。该方法可用于纠正不良睡眠习惯及调整对失眠的错误观念。
4.松弛训练
松弛训练通过引导患者练习肌肉放松技巧来减少身心紧张感。对于存在显著生理反应如心悸或肌肉紧张者有较好效果。
5.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受体的功能来发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效果。本品主要用于短期缓解严重失眠症状,长期使用需谨慎,并遵医嘱定期评估风险与收益比。
针对入睡障碍性失眠,建议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包括生活习惯调整和非药物干预。必要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其他处方药物以改善睡眠质量。
2024-04-01 19:16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主要的“睡眠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前区,即视交叉上核,该区病变除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外,还可导致体温及进食活动的改变。 (二)发病机制 医学上对睡眠的探讨,始于寻找“睡眠中枢”,位于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的病变能够产生持久的昏睡,但非生理性睡眠,亦不能解释醒-睡周期。当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至少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 牵涉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γ-氨基丁酸、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类如S因子、δ睡眠导致肽(DSIP)等。 例如,视交叉上核及其相关联的视网膜-下丘脑束,具有自身节律性活动功能,在动物中为醒-睡周期的起步点,在人类可能为复杂的起步机构的一部分。又如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破坏脑桥的缝际核可以抑制REM的发生,同时破坏中脑的缝际核则SWS消失;蓝斑和蓝斑下区含有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在觉醒和REM中放电频率增加,而SWS中则减少。破坏蓝斑和蓝斑下区也可使REM消失。神经肽中S因子和DSIP已可浓缩成药剂,注射后能产生SWS。
可能疾病: 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 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拖延症 职业倦怠症 职业妇女病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
长春胺缓释胶囊
1.本品用于治疗衰老期心理行为障碍(如警觉性和记忆力丧失、头晕、耳鸣、时间与空间定向力障碍、失眠)。2.也可用于急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后综合征。3.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视网膜疾病。耳、鼻、喉科治疗方面,可用于治疗耳蜗前庭疾病。
盐酸帕罗西汀片
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症状:心悸,出汗,气短等。通常表现为继发于显著或持续的对一个或多个社交情景或表演场合的畏惧,从而导致回避。治疗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本品可防止抑郁症、惊恐障碍和强迫症的复发。
人参固本口服液
滋阴益气,固本培元。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大便干燥。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1.重症抑郁症(MDD)的治疗:重症抑郁症主要表现显著或持久的情绪低落或燥动情绪(至少持续2周),主要包括以下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少、体重或食欲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兴奋或迟缓、过度疲劳、内疚或自卑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企图或念头。2.广泛性焦虑(GAD):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和烦恼,至少持续6个月。主要有以下症状:烦燥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