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品> 莨菪> 莨菪片的功效和副作用

精选回答(1)

黄旭晖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中医老年病、中医肿瘤、失眠

提问

莨菪片具有解痉止痛、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等功效,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或抑制。因此,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解痉止痛
莨菪片中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能阻断乙酰胆碱受体,减少神经递质释放,从而起到松弛肌肉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胃肠道绞痛、胆道蛔虫症等症状引起的疼痛。
2.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
由于该药物能够解除迷走神经对胃肠平滑肌的紧张作用,所以对于由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引发的腹胀、腹泻、便秘等情况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3.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
如果长时间服用此药,则可能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患者出现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的症状,严重者还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4.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此外,若过量摄入本品,也可能引起阿托品样中毒症状,表现为瞳孔散大、口干舌燥、尿潴留等现象,此时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在使用莨菪片期间,应注意观察是否有不适症状发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同时避免与其他含有抗胆碱能活性的药物一起使用,以免产生相互作用而加重病情。

2024-06-17 18:3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biliarytractascariasis,biliary ascariasis)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钻入胆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包括肝外及肝内的胆管。 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刺激而痉挛,引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的刺激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也可引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胆道,可招致胆道感染,引起胆囊、胆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脓肿、胆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我们曾见到过胆管被蛔虫钻破而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见过蛔虫性肝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胆管狭窄或结石者,进入胆道的蛔虫常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胆道蛔虫还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并发症。进入胆道的蛔虫有的可再退出胆道。未退出者,活动逐渐减少,终于死在胆道内。我们观察过几例正值胆道T型管引流期间所发生的胆道蛔虫病例。胆道内蛔虫尸体的碎片随胆汁由T管排出,可持续1~2个月。同期经T管反复作胆道造影,显示蛔虫在胆道内的负影也逐渐变小,有的完全消失。这表明存在着将胆道内的蛔虫尸体排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手术取出的胆石标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胆道内的蛔虫尸体被胆石样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终形成结石的各个阶段。而且,40%~84%的胆管结石病例,可自胆石的核心部位找见蛔虫残骸或虫卵。由此可见,胆道蛔虫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之后,虽有部分病人可将胆道内的虫尸排净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虫尸还没有来得及崩解排净之前,就逐渐被胆石样的沉着物附着、包裹,反过来阻碍其排出,最终形成结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仅以消除其急性症状为目标。还要力争虫尸干净、彻底地排出胆道以防结石形成。

  • 可能疾病: 小儿胆道蛔虫症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传染科、消化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