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总蛋白偏低的原因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总蛋白偏低可能是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低蛋白血症的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蛋白质摄入不足
由于长期饮食不当、挑食偏食等原因导致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无法满足机体需要,进而影响血清总蛋白浓度。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等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
2.吸收不良
由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导致蛋白质丢失。补充小肠黏膜保护剂和促进消化吸收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缓解病情。
3.慢性感染
当患者存在结核病、艾滋病等慢性感染时,会导致机体消耗增加,从而引起蛋白质合成减少。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感染需采用相应治疗方案,例如抗结核药异烟肼可用于结核病的治疗,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替诺福韦酯适用于艾滋病患者的管理。
4.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迅速,不断增殖过程中会大量摄取血液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因此会引起血清总蛋白水平下降。化疗是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环磷酰胺、紫杉醇等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5.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自身的组织和器官所致,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导致肝细胞破坏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常用药物有甲泼尼龙片、醋酸片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
建议定期监测血清总蛋白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推荐做肝功能测试、肾功能测试以及血常规检查。

2025-02-05 11:2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上皮细胞、胃壁细胞、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