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肠道蛔虫怎么检查
补充说明:肠道蛔虫怎么检查
a******W 2024-01-24 11:36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肠道蛔虫感染的检查可以通过大便常规、血常规、寄生虫抗原检测、寄生虫核酸检测、超声波检查等来进行诊断。鉴于肠道寄生虫病的潜在风险,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应检查。
1.大便常规
通过观察和分析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将新鲜的大便样本送往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蛔虫卵或成虫存在。
2.血常规
血液采集后可对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计数,以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采取静脉血样,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上进行离心分离红细胞,然后检测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3.寄生虫抗原检测
利用免疫学原理,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特定寄生虫产生的蛋白质抗原,用于诊断寄生虫感染。采集血液或其他体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或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快速检测。
4.寄生虫核酸检测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针对特定寄生虫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采集外周血或其他生物组织样本,提取DNA进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分析。
5.超声波检查
利用高频声波成像技术评估内脏器官结构和异常情况,包括肝脏、胆囊和胰腺。无创性检查方法,通常需要空腹状态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以上各项检查均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指导下完成。在进行寄生虫相关检查前,应避免服用驱虫药物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2024-04-13 20:43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防止肠道蛔虫感染是预防胆道蛔虫病的根本措施。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蛔虫进入胆道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钻入左右肝胆管之中。儿童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原因之一。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二)发病机制钻入胆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包括肝外及肝内的胆管。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刺激而痉挛,引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的刺激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也可引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胆道,可招致胆道感染,引起胆囊、胆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脓肿、胆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我们曾见到过胆管被蛔虫钻破而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见过蛔虫性肝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胆管狭窄或结石者,进入胆道的蛔虫常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胆道蛔虫还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并发症。进入胆道的蛔虫有的可再退出胆道。未退出者,活动逐渐减少,终于死在胆道内。我们观察过几例正值胆道T型管引流期间所发生的胆道蛔虫病例。胆道内蛔虫尸体的碎片随胆汁由T管排出,可持续1~2个月。同期经T管反复作胆道造影,显示蛔虫在胆道内的负影也逐渐变小,有的完全消失。这表明存在着将胆道内的蛔虫尸体排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手术取出的胆石标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胆道内的蛔虫尸体被胆石样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终形成结石的各个阶段。而且,40%~84%的胆管结石病例,可自胆石的核心部位找见蛔虫残骸或虫卵。由此可见,胆道蛔虫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之后,虽有部分病人可将胆道内的虫尸排净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虫尸还没有来得及崩解排净之前,就逐渐被胆石样的沉着物附着、包裹,反过来阻碍其排出,最终形成结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仅以消除其急性症状为目标。还要力争虫尸干净、彻底地排出胆道以防结石形成。
可能疾病:炎症性肠道疾病及其伴发的葡萄膜炎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 淀粉样变病的胃肠道表现 肠道血管畸形
就诊科室:传染科、消化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