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心动过缓是什么原因
补充说明:心动过缓是什么原因
a******W 2024-12-31 09:58
心动过缓 甲状腺功能减退 颅内压增高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心脏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心动过缓可能是由高血钙症、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压增高、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窦房结功能不全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高血钙症
高血钙症是指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此时由于细胞外液钙浓度升高,刺激了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跳缓慢。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
2.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心肌代谢和传导系统的功能,进而引起心动过缓的发生。补充甲状腺激素是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左旋甲状腺素片、甲状腺片等。
3.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会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使延髓受到压迫,从而影响到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的功能,出现心动过缓的现象。针对颅内高压的治疗通常需要开颅手术,例如去骨瓣减压术、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等。
4.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心跳减慢。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应用阿托品注射液、硫酸阿托品片等抗胆碱酯酶类药物进行治疗。
5.窦房结功能不全
窦房结功能不全是由于窦房结起搏细胞自律性降低或传导障碍所致,窦房结是心脏的“司令部”,负责控制心跳节律,当其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心跳过缓。改善窦房结功能的药物主要有盐酸胺碘酮片、盐酸普罗帕酮片等,但需遵医嘱服用。
建议定期监测心率和血压,以评估心动过缓的程度和变化。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安排进行电解质水平检测、甲状腺功能测定以及颅内压力测量等检查。
2024-12-31 09:58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正常人颅内有一定压力,称为颅内压(简称颅压),通常是指在水平卧位、身体松弛的状态下,经腰椎穿刺接上一定内径的管子所测得压力,因而又确切地称之为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测量成年人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1.96kPa(相当200mm水柱)时,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
症状起因:凡能引起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的病变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常见的病因有: 1、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血肿脓肿囊肿、肉芽肿等,既可占据颅腔内一定的容积,又可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影响其循环及吸收。此外,上述病变均可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 2、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膜炎脑炎、脑寄生虫病,既可以刺激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又可以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及吸收不良;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毒素可以损伤脑细胞及脑血管,造成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脑水肿;炎症、寄生虫性肉芽肿还可起到占位作用,占据颅腔内的一定空间。 3、颅脑损伤:可造成颅内血肿及水肿。 4、脑缺氧: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如窒息、麻醉意外、CO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肺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等,均可造成脑缺氧,进一步引起血管源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 5、中毒:铅、锡、砷等中毒。某些药物中毒,如四环素、维生素A过量等。自身中毒如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均可引起脑水肿,促进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并可损伤脑血管的自动调节作用,而形成高颅压。 6、内分泌功能紊乱:年轻女性、肥胖者,尤其是月经紊乱及妊娠时,易于发生良性颅内压增高可能与雌激素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少而产生的脑水肿有关。肥胖者可能与部分类固醇溶于脂肪组织中不能发挥作用而造成相对性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少有关。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脑外科
左甲状腺素钠片
1、治疗非毒性的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正常);2、甲状腺肿切除术后,预防甲状腺肿复发;3、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替代治疗;4、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功能亢进症的辅助治疗;5、甲状腺癌术后的抑制治疗;6、甲状腺抑制试验。
盐酸替扎尼定片
盐酸替扎尼定片为中枢性骨骼肌松弛药,用于降低因脑和脊髓外伤、脑出血、脑炎以及多发性硬化病等所致的骨骼肌张力增高、肌痉挛和肌强直。
消栓通络片
本品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功能。用于血脂增高,脑血栓引起的精神呆滞,舌质发硬,言语迟涩,发音不清,手足发凉,活动疼痛。
盐酸丙卡特罗片
本品为支气管扩张剂。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伴有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