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针灸完可以运动吗
补充说明:针灸完可以运动吗
a******W 2025-02-11 09:3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针灸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针灸后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血液循环加快,若此时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肌肉疲劳或损伤。针灸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针灸后适当休息,让机体恢复正常状态再进行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如果患者在针灸时感到极度不适或出现晕针症状,则不建议立即进行运动。
针对针灸治疗后的恢复期,适当的轻度运动如散步可促进气血循环,但应避免度或对抗性运动以免影响疗效或引起不必要的风险。同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咨询。
2025-02-11 09:30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病因: 晕针常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时发生此证。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内经》载:“无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后针刺导致晕针的也有报道,如一53岁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针刺治疗。首次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复诊时得知病人当日中午饮酒过多,即劝其暂予休针。但患者坚持,无奈施以针术。针后不久。患者即感头目眩晕,心慌气短,腹部难受,恶心欲吐。额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气细数[1]。 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作者曾遇到一例体格强壮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针灸治疗。刚进针颈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浑身一阵颤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随即面如死灰,意识丧失。给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无效。注射强心剂及艾灸百会,约昏睡十余分钟后,始恢复正常。询问病人,并无饥饿、劳累等情况,但患者系初次针刺,曾有见血晕厥史。 二、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有对晕针者进行人格特征测定,发现,异常人格约占二分之一。在异常人格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易出现晕针的因素。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针。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各种刺激对晕针症状轻重的影响似无明显差异。如一例男性胆结石症患者,行耳穴压丸治疗。当治疗到第2次(轮换到左耳时),按压耳穴施予强刺激时,病人感觉心慌、气短、上腹疼痛、恶心欲吐,伴乏力,血压下降致休克状态。立即给予硫酸阿托品1m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脉散4ml,1个多小时后才好转至正常。当晚,患者再次按压刺激上述穴位时,亦出现同样情况,重复使用以上治疗方法后获得缓解[2]。 五、体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有统计表明,卧位晕针约占28%。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就诊科室:心理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1.重症抑郁症(MDD)的治疗:重症抑郁症主要表现显著或持久的情绪低落或燥动情绪(至少持续2周),主要包括以下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少、体重或食欲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兴奋或迟缓、过度疲劳、内疚或自卑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企图或念头。2.广泛性焦虑(GAD):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和烦恼,至少持续6个月。主要有以下症状:烦燥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
复方水杨酸甲酯薄荷醇贴剂
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肌肉疼痛、颈肩痛、腰痛、跌打扭伤、关节疼痛以及冻疮。
岭南正红花油
适用祛风通络,散寒止痛,用于筋骨酸痛,肌肉疲劳,跌打扭伤。
薄荷活络膏
止痛消炎,舒筋活络,提神醒脑。用于肌肉疲劳,筋骨酸痛,跌打伤痛,风湿骨痛,舟车晕浪,伤风头痛,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