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皮肤坏死如何治疗
补充说明:皮肤坏死如何治疗
2023-07-26 12:0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皮肤坏死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缓解,多考虑是湿疹、荨麻疹、糖尿病等疾病导致,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针对性的治疗。
1、湿疹
湿疹可能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受到阳光或者是紫外线刺激等原因导致,患者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乳膏、复方醋酸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症状较重,可以选择切除坏死组织,并且缝合创面。
2、荨麻疹
荨麻疹可能是由于接触过敏原、感染等原因导致,患者会出现瘙痒、红斑、风团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局部冷敷,减轻局部水肿。
3、糖尿病
糖尿病可能是由于遗传、饮食习惯等原因导致,患者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片、格列齐特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症状较重,可以选择注射胰岛素等方式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还可能是银屑病、白癜风等原因导致,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23-07-27 04:48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皮肤坏死是指皮肤出现红斑、水肿、水疱以及皮肤坏死,真皮微血管有血栓形成改变。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粒细胞血管炎(recurrent cutaneous necrotizing eosinophilic vasuclitis)是以全身性红色丘疹、出血性丘疹、血管性水肿、风团性斑块、黏膜炎、牙龈炎、全秃等。偶有环状红斑、水肿性损害及水疱的皮肤血管炎。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考虑由嗜酸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的黏附分子能使嗜酸粒细胞不断得到补充。嗜酸粒细胞在内皮细胞处与细胞素诱导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型(VCAM-1)相结合,通过整合素晚期活性抗原4型(VLA-4)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型(ICAM-1)对嗜酸粒细胞移往内皮细胞起重要作用。通过嗜酸粒细胞释放白细胞五烯、C4及血小板致活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通过颗粒蛋白的释放,导致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而产生病理变化。病理主要为真皮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病理可见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坏死,整个真皮有嗜酸粒细胞浸润,有轻度或白细胞碎裂现象。真皮一般正常,偶见表皮内水疱或有嗜酸粒细胞浸润。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在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的细胞内外,均有主要基本蛋白与来源于嗜酸粒细胞的神经毒素大量沉积,并可见真皮中,特别在血管周围有肥大细胞(用肥大细胞胰蛋白酶染色)增多。电镜检查可见小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有异常,有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嗜酸性颗粒的黏附,并可见损伤的内皮细胞。嗜酸粒细胞可见胞质颗粒及细胞器丧失,核的染色质溶解。内皮细胞的异常有核固缩,细胞肿胀,线粒体破坏,细胞膜破裂等。在胶原束之间有变性大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颗粒。用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有VCAM-1沉积,并有VLA-4阳性大嗜酸粒细胞黏附。真皮浅表累及血管VCAM-1呈强阳性。
可能疾病:皮肤病 鼻疽 电烧伤 急性蜂窝织炎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粒细胞血管炎
常见检查: 细菌感染免疫检测 脓汁和创伤感染标本细菌学检查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就诊科室: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