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
补充说明: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
2023-08-25 22:02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其他治疗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特征为心肌肥厚,可能与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有关。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2、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盐酸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另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盐酸胺碘酮片、盐酸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延长心肌舒张期,延长充盈时间,增加心肌供血。
3、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出现了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而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手术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室间隔切除术等。
4、介入治疗
如果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治疗,也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来改善病情,比如酒精室间隔消融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等,从而使疾病得到缓解。
5、其他治疗
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心脏移植术等相关的手术进行治疗,从而使疾病得到缓解,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等,以免加重病情。患者还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2023-08-26 20:1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这是一种产生较缓慢但较有效的代偿功能,主要发生在长期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心肌总量增加,收缩力加强,使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血循环,同时有相当的储备力。但这种代偿功能也有其不利之处,主要因为肥大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往往不能予以满足,造成心肌缺血,这将最后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减退。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表现为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
症状起因:病因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病变以心肌肥厚为主,心脏重量增加。心肌肥厚可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以前者为甚,常呈不对称(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著。此型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也紊乱。2/3患者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室内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各年龄均可发生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关系原因未明。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心胸、心血管内科
盐酸普萘洛尔片
1高血压(单独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2劳力型心绞痛。3控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儿茶酚胺有关或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可用于洋地黄疗效不佳的房扑、房颤心室率的控制,也可用于顽固性期前收缩,改善患者的症状。4减低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压差,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5配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病人控制心动过速。6用于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心率过快,也可用于治疗甲状
盐酸普萘洛尔缓释片
1.高血压(单独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2.劳力型心绞痛。3.控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儿茶酚胺有关或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可用于洋地黄疗效不佳的房扑、房颤心室率的控制,也可用于顽固性期前收缩,改善患者的症状。4.减低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压差,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5.配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病人控制心动过速。6.用于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心率过快,也可用于治疗甲状腺危象。7.作为二级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