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精选回答(1)

于钟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擅长:肝胆疾病,胃肠疾病,食管疾病等。

提问

母乳性黄疸是指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了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有关。这些物质可能会抑制胆红素的排泄,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母乳性黄疸的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淡黄色至深黄色的色素沉着,通常在出生后3-4天开始出现,7-10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此外,宝宝可能还会表现出食欲不振、嗜睡等症状。
对于怀疑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测试以及肝脏超声检查来评估胆红素水平和肝脏健康状况。如果确诊为母乳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适当增加喂奶次数,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同时,可以使用蓝光照射疗法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
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避免过度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以支持宝宝的健康成长。

2024-07-12 17:4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